有一种环境,叫“记录”

作者:冯理杰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9日

记录,即通过一定手段把所见所闻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自己有条理、清晰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在幼儿园里,记录作为孩子们的活动方式,往往存在于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中,不过我们思考记录只存在于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中吗?这种集中式的学习型记录使我们追求的吗?结合中班孩子的区域环境创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研究。

一、记录——方式有哪些?

01观察记录

02游戏计划书

03自然角记录

04课程调查表

05实验过程记录表

06游戏记录表……

中班阶段的幼儿能够将数字、图形、简单的图画等作为表征符号使用,它展现了孩子的观察与发现,也体现着孩子们思维的走向,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

二、记录——在什么地方?

为幼儿创设记录的环境,创设显性环境可以在各个活动区域选择用简单的表格记录入手投放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如“萝卜观察记录表”“大蒜宝宝记录表”“植物成长记录本”“麦苗成长记”等;又如科学活动的“磁铁的秘密”“磁铁的力量”;数学活动“谁对谁错”等等。

教师还要在可供幼儿进行记录的环境内为幼儿提供丰富、便于操作的、利于探索的材料,如水彩笔、油画棒、粘贴标志等等。提供观察记录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幼儿初步的记录意识,为观察记录做准备,初步培养幼儿对活动记录的兴趣。

三、记录——有什么作用?    记录,新旧认知经验的新表现在我们的班本课程中,孩子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识,停留在了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的观念上。小朋友们会说、会聊,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在扩展活动中,认识到新的经验——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等等。旧经验和新经验的获得,孩子乐于去说。这时,小袁子说:“上次我们画的爱护地球的画我说给太奶奶听的,这个也可以画出来。”顾梓涵也说:“我想说给妈妈听,可是我怕忘掉。”“那就画出来吧!”我提议,孩子们乐意极了,开始商量画什么?怎么画?看着一张张小卡片的诞生,孩子们把新旧的认知经验跃然于纸上。记录的方式真适合中1班的小朋友。

记录,展现孩子的游戏进程与发展

我们班的泽泽很喜欢建构游戏,在他的游戏记录中有很多建构区的瞬间,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建构的房子一次比一次复杂,一开始是平房,没有其他额外的东西,慢慢地演变成城堡,还想到了城堡周围的东西,所用的积木种类和数量也一次比一次递增了,美观度也一次比一次高,说明邢雨泽在每一次建构游戏后都在不断的调整自己建构,并记录在自己的游戏故事中,通过翻看自己的游戏故事也可以看出自己建构的房子逐渐变化的过程,从中明显能看出他的建构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孩子建构水平的提高,接下去我们可以在建构区在增加一些辅助材料,丰富建构游戏。

记录,推进实践结果更加丰满

在我们班的建构区里,有一块用网格做成的“墙”,上面夹着每周建构活动前孩子们的设计图。有了这样的一面墙,能让孩子们的具体思维变得具体化,同时让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有规划,有目的,不断推动游戏的进程。例如:在11月15日这天,学号12、31、6、1、7、24的6位小朋友,设计了自己想要住的房子:有的想和自己的小伙伴住在三角形的高楼里,有的“嫌弃”别人设计的不好,自己重新设计一幢半圆形的房子,还设计了一幢专门用来存放工具的房子。在设计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社会交流、表征等技能都在发展。在建构中,孩子们会根据自己设计的,选择对应形状、数量的清水积木进行搭建。最后我们发现,孩子设计的比较单一,只有房子。但是实际完成的比较丰富,有路线,有交通指挥标记等等。

记录是孩子书面语言的雏形,无论是符号还是图像,幼儿都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含义。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多观察、多实践、多记录。正确、适应的记录是自主的、精彩的,而幼儿参与记录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幼儿的即时发现和新旧认知经验,通过记录得以再现,通过解读记录得以共享。可见,记录是幼儿园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在肯定记录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开展小组记录,挖掘不同类型的记录方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