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知识的衔接,而在于心理的过渡。为深入贯彻《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有效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的衔接,我们将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幼儿的持续性发展。从幼儿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维度进行入学准备的指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
入学准备知多少?
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这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我们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4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有机融合并渗透。
01关注幼儿持续发展 扩展多元化课程资源
在全面推进入学准备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关注着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扩展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此次研讨的话题之一。
多元化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小学生,家里或者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了解小学生活。如,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学里有玩具吗?有滑滑梯吗?上课前和下课后要做什么?通过向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一日生活,并把它画下来,然后小朋友可以向班级小朋友分享讲述自己了解后的小学生活。汇总小朋友的调查后,孩子们的信息量就更多更全面,为入小学做准备。
——许肖敏老师
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多给幼儿赞扬和认可,让其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老师可以说“今天玩具收拾得很整洁哦,真像一名小学生。”让幼儿从老师的口吻中,感受到长大的自豪。出现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并给予积极的暗示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
——单晓燕老师
做好入学准备: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去参观小学生的一日生活是什么样的,谈谈什么感受。小学低年级借鉴幼儿园在游戏中学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亲身体验和感知中学习并运用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不光要关注身心变化,更要关注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参观校园、走进课堂,和小学生对话……
——马楠老师
幼小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幼儿园在尊重各年龄阶段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有序、连续地开展适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其实除了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之外,幼儿园的其他教育活动本身也具有幼小衔接的功能),而且整个幼儿园阶段也应该与小学低幼阶段在幼小衔接方面相互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双向衔接。
——俞健老师
02遵循幼儿发展水平 创设儿童化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创设儿童化的课程内容,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我们以大5班为例,探究如何切实满足幼儿所需进行儿童化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纵观这四个问题和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本班孩子对于小学的担心主要集中在生活类的,如地域划分、功能区的分布等;物质类的,如各种学习用品的准备等;而进入小学最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他们(孩子与家长)都没有相关的概念。所以,我们大五班后期关于幼小衔接的活动开展,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和各方面能力的准备上。 ——孙莹恬老师
这个课程故事让我感受到儿童是“自主的建构者”,正如侯莉敏所说:儿童来到世界的第一任老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再到教师。所以,基于儿童的视角,要求我们给于儿童更有效,更有力地引导,充分了解儿童生活面貌和成长需要,五班老师能从儿童视角出发,在课程过程中,真正体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引导儿童、教育儿童的思想。——施卫红老师
大五班的课程是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的,让孩子们谈谈他们印象中的,他们所熟悉的,了解到的小学是怎样的,他们感兴趣的是生活方面的,感受到了与幼儿园的不同,我们还需要引导他们为入小学做些其他的准备,如能力准备,包括专注力,自制力,思考力,沟通力等等,课程体现整合性和趣味性,让孩子向往小学生活。——臧红英老师
在评估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的需要。”这个课程故事坚持儿童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经验、感知和理解。让儿童拥有自己理解世界的立场和角度,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注重各领域的有机整合,加强幼小科学的衔接,多维度地支持儿童的发展。 ——杨芳老师
03支持幼小双向衔接 形成多样化指导策略
一个精彩的课程故事引发了我们每位老师的反思,一次精彩的分享,让我们每位老师对课程的开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回归我们对入学准备在思考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在幼儿的视角下,有效支持幼小双向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幼儿顺利过渡。
从空间上感知小学,激发兴趣:之前利用家长资源给孩子们看了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包括桌椅的摆放,上课的纪律要求。可以将教室的陈列模仿小学,建成小学生课堂。在这个模拟课堂里,孩子模仿小学生的坐、小学生的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杨韵竹老师
而从平时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还没有建立很好的时间观念:吃点心的时候慢慢悠悠的;做作业的时候也是这边玩玩,那边玩玩等等,我们可以从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出发,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猜一猜,孩子的答案肯定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一分钟;通过视频《一分钟》向孩子展现一分钟内世界上发生的奇妙事情,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周银萍老师
孩子们挑战一分钟,感受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孩子感受体验自己一分钟最多能做几件事情。在孩子的时间观念里,分钟比秒比小时使用的频率高。于是,小朋友纷纷分享自己对于一分钟的感受。对于一分钟,有的孩子说很长,因为他有60秒那么长。得数60次,有的说很短,因为60分钟只是一个小时,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王妍贤老师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适宜性需要教师强调脉络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去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努力去了解什么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真正使课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周国英老师
我们发现孩子们总是期待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不仅会大声唱国歌,还会学小学生敬礼,最向往的应该就是轮到自己在全校师生面前去升旗。由此我们设想根据这个点开展幼小衔接课程,让孩子们知道少先队员才可以戴上红领巾,可以行队礼,产生自豪感,从而憧憬小学的愿望,想要上小学,从而积极开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学生的系列活动。——沙雪老师
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凸显幼儿为主体的课程,确保儿童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在我们开展入学准备,进行科学双向衔接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持续发展,扩展多元化课程资源;遵循幼儿发展水平,创设儿童化课程内容;支持幼小双向衔接,形成多样化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期待和向往,促进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