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秘密2.0

作者:冯理杰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9日

一、话题起源:

午后,孩子们来到操场散步。昳涵小朋友指着地上的影子说:“看,这是我们的影子。”其他小朋友听到后也跟着找起了自己影子。浩浩小朋友来到花坛里,指着墙上的影子说,:“这是花的影子。”卷卷小朋友从桂花树下捡起来一块石头,拿到太阳下,指着影子说:“这是石头的影子”大家还找到了房子的影子,旗杆和红旗的影子,操场中间排球架的影子……

月月跑到我面前,笑哈哈地对我说:“我们的影子会跳,她根我们是一模一样的。”说完,只见她一边一蹦一跳,边看着地上的影子,影子也在一蹦一跳。其他的小朋友有的跑,有的转圈,影子也跟着或跑或跳。大家似乎故意在逗影子,玩的不亦乐乎。

回到教室,我们把刚才找影子和玩影子的游戏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交流:昊昊说:“影子是黑色的。”墨墨说:“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阴天下雨天没有影子。”月月说:“人的影子会动。”这时,我问孩子们,“那树叶的影子会动吗?石头的影子会动吗?”小朋友沉默了一下,卷卷说:“不会。”其他小朋友也跟着附和说,“不会。”“为什么他们不会动呢?”小熊说,“因为大树是长在泥土里的。”依依说:“因为国旗的杆子是塑料做的。”接着,我们对小朋友找到的所有影子按“否会动”做了一项调查,大家一致人为:只有人的影子会动,其他的影子都不会动。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孩子们当时对于光影的认知图式:1、有光源就有影子,没有光源就没有影子2、动物的影子会动,静物的影子不会动。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决定做几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光影游戏是总能激发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在幼儿对影子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我们层层挖掘深入,不断探究,建立关于影子的新认知图式。

1、活动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徐进目标的实施。

《影子的秘密2.0》来源于幼儿午饭后的散步活动,当一个孩子注意到自己阳光下的影子后,激发了其他同伴的兴趣,大家不约而同的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寻找着阳光下其他的影子。当月月说,我们的影子会跟着我们跑、跳,其他小朋友也开始逗影子。欢声笑语、交谈声,顿时弥漫整个散步区域。因为幼儿已经拥有“影子”的图式,所以他们有话说。活动始于幼儿的生活,始于幼儿的兴趣。

②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他们目前关于影戏的交流的只是已建立的认知,如何深入挖掘,需要我们老师寻找可利用的价值点。抛出的问题,“人的影子会动,大树的影子会动吗?”引起了幼儿之间的讨论。幼儿已有的图式告诉他们不会。我们用实验说明,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材料,亲身操作,实验感知,建立了许多关于影子的新图式,认知得到了发展。

③各阶段内容循序渐进,呈层次性,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当幼儿通过实验,得到“静物的影子也会动”之后,我们又挖掘了活动过程中可开发的其他教学契机,幼儿认为“物体竖着时候影子更清楚,”于是我们又探索了不同状态下遮挡物的影子,幼儿发现垂直的时候影子运动速度快,倾斜的时候慢。幼儿还在发现,影子有的时间长,有的短。

我们还联想到了日晷,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初步认识了日晷,了解了日晷的结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日晷中间为什么是一根细细的针?晷面为什么是倾斜的?我们又设计了对应的12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幼儿知道了线性影子更清楚。而倾斜,是因为考虑到减少误差。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它体现在:1;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2;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3;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