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的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它可以说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的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画家。
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在实践中我们已加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活动,即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认为这样既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发挥了创造力,但问题是孩子虽然有思想、却没有表达能力,“怎样进行幼儿喜欢的美术教学?”“如何才能让幼儿的画板而不僵、灵动、有个性呢?”带着问题意识,我们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分享了美术实践活动中的策略,在分享活动中老师们用案例分析了孩子的学习的特点,强调从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孩子的作品表达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老师们从激发兴趣,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教”“学”互动,以孩子为中心,培养独立意识、注重观察,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素材积累、引导想象,让创新思维贯穿美术活动始终、把握尺度、合理、客观地评价幼儿画、家长参与配合,共同对孩子施加良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自我观点的阐述,得到大家的共鸣!
为了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还当场分组进行了作画游戏,小组合作分工不同,最后推选一位老师讲讲作品的意境,并取个相符的名字,看似相像的一幅幅画被老师描述得绘声绘色,真是形似而神不似,充分调动了老师的才情!此次活动不仅分享了儿童化的美术活动的教学策略,更是提升了老师们的美术素养和合作能力,审美意识和情趣已在老师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