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课程背景下,我园幼儿户外混龄体育运动遵循着“支持幼儿参与”和“让渡教师控制权”原则,通过观察和支持“建立若干运动中心”,让幼儿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自由地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近日,教科室主任杜老从美好课程背景下户外混龄体育运动观识和支持入手开展了专项研讨活动。
一、基于调研 模式优化
通过回看户外混龄体育运动视频和进行问卷星调研,经过户外混龄体育运动现状调研数据的分析反馈,汇总了关于材料、安全、 指导、观察等核心问题,明确当下问题主要聚焦在运动空间的融通、运动中的观察、运动后经验回顾这三个方面。
二、基于场地 现场招募
幼儿是天生的运动者,需要我们给予机会,让他们在有结构的运动经验环境中想动、敢动、能动、会动,激发身体内潜在的走、跑、跳、钻、爬等动作技能。基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块内容的研讨,老师们对“运动模式圈”有了自己的研判。接下来通过放手和放权,教师自主选取了“心仪”的圈层,从运动圈层的发展指向出发,进行了热烈的现场研讨。注重将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和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能动、可动的运动圈和户外活动资源的有效转换。
三、基于实操 材料研讨
从材料有层次的投放到运动圈层各人员的各司其职,营造的是师生的主动参与和共同“在场”。而实地操作和模拟,强化的是调整1+N的活动器材投放,促使每个运动圈应对的动作发展更适宜地处在幼儿容易掌握和处理、老师易于观察的范围内。帮助幼儿在有结构、能选择的户外混龄体育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满足感,最大限度地获得结构化的运动经验,形成对身体运动,自我形体的积极态度。
教师的意识不是我以为,而需要不断推翻我认为;教师的意识不是任务,而是一次次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教师的意识不仅仅是一条路径,更是以幼儿发展优先的原则,带着温度与情怀,带着欣赏的眼光再次出发……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老师们跳出了以年龄段划分运动能力的局限,注重有意识地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在相同场地、使用同种材料的玩法经验进行提炼和优化。从幼儿运动的兴趣、强度、密度和持续时间上,从幼儿各种动作技能探索、运用、锻炼的机会上,进行了更为有效的观识和改良。